首页-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神经病学

  • 来源:首页-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 日期:2021-10-14
  • 本文被阅次数:9836

  首页-世界杯2022亚洲预选赛神经内科,是东北地区集神经、心理疾病为一体的大规模诊疗中心之一,拥有50余年历史,是国家神经病学二级博士、硕士点,辽宁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连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连市神经系统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大连市神经病学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神经病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神经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亚专科方面是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高级中心,辽宁省临床心身疾病诊疗中心,辽宁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创新团队,大连市脑血管诊疗中心。
   作为辽南地区最大的神经疾病诊疗中心,神经内科目前拥有6个病区及国家干细胞研究机构、辽宁省神经疾病研究所。其中包括1个神经重症监护病房,1个心身病房,总床位达220张。同时设有独立的急诊、门诊、心理门诊及多种专病门诊,并设立神经内外科联合门急诊。同时还设有神经电生理检查科(包括肌电/诱发电位室、脑电图室、经颅彩超室)、心理测查室、脑功能检查室等。
      神经内科目前已形成并持续发展包括帕金森运动障碍病及其神经调控、急性脑血管病溶栓、神经重症医学、认知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癫痫、神经心理及睡眠障碍、神经免疫与神经再生修复、神经电生理与神经病理8个优势专业发展方向的亚专科,多个亚专科中心均衡全面发展,并有明确的亚专科学术带头人和结构组成合理的人才团队。年门、急诊量约15万人次,出院人数9500余人次。在辽南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救治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并辐射至东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
      神经内科团队成员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2项,辽宁省自然基金4项及大连市项目多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2项,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近50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
      科室多年来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提供多学科合作的更高级医疗服务。规范神经系统病医疗流程,建立“绿色通道”,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促进神经系统疾病亚专科发展,培养亚专科医师。促进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临床研究,建立神经医学转化中心,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优化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质量控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提供一流的关于神经系统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学术研究的培训服务等总体目标,增强周边辐射能力,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目标、医疗服务目标、医疗质量提升目标、人才队伍培养目标、科研与教学等发展目标。
      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神经内科开展健康扶贫,受益患者。对大连四个市(县)的五家基层单位进行远程视频治疗指导,远程会诊助力医联体建设,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看病难问题。在世界帕金森病日、阿尔茨海默病、世界卒中日、世界睡眠日、癫痫日等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活动。

  目前,我科已经形成并持续发展以下5个学科特色与优势:

  1、认知、情感障碍的脑功能研究:2000年以来学科带头人许晶教授带领团队陆续开展了基于动物实验的抑郁症单胺及信号传导系统研究、卒中后抑郁神经内分泌系列研究、老年抑郁症脑机制研究、抑郁症与焦虑症信息自动加工机制的研究、抑郁症快感缺失临床亚型脑机制研究。设立两个心理门诊,建立脑功能研究室,对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及治疗,同时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脑波治疗仪、经颅磁刺激开展抑郁、焦虑症的物理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目前该研究方向已培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3个面上,两个青年),获得省教委项目和省重点专科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8篇,EI收录1篇),其中抑郁症信息自动加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Biol Psych(第一临床学院历史上最高影响因子8.4)。上述系列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市新技术应用一等奖1项。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三十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博士后1人。

  2、运动障碍病诊治研究:2002年以来梁战华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治研究”。 设立了运动障碍性疾病门诊,对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等进行肌电图引导下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以及帕金森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同时应用经颅磁刺激对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病进行物理疗法,取得良好疗效。其中肌张力障碍病肉毒毒素治疗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大连市率先建立了帕金森病病例库及样本库,于2013年由我科牵头成立大连市帕金森病诊疗联盟。2013年在帕金森病及老年痴呆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同时计划开展神经转化医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获省自然基金2项,市科委课题2项,合作项目(协和医院)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参编专著2部。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院新技术应用二等奖1项。

  3、癫痫与脑电图研究:2004年以来宋凡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癫痫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设立了癫痫专病门诊,在大连市率先建立了癫痫的病例库和脑电图资料库,对症状性癫痫、原发性癫痫、各种难治癫痫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进行了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同时我教研室神经病学硕导、博导赵杰教授与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合作开展了蝎源致/抗难治性癫痫肽调控癫痫动物脑内胶质瘢痕形成和可塑性改变的分子机和Bmk蝎毒耐热蛋白抗难治性癫痫的钠通道和突触可塑性机制等基础研究。相关研究内容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外专局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医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项,市科委课题2项,大连市引智项目2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2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4、脑血管病研究:2004年以来陶定波、韩杰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脑卒中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设立了脑卒中专病门诊,在大连市率先建立了脑卒中的病例库,于2012年由我科牵头成立大连市脑卒中学院,并建立了大连市脑卒中学院网站;同时于2012年荣获“大连市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并已建立了脑血管病内科专业组、脑血管病外科专业组、脑血管病介入专业组、脑血管病重症监护专业组、脑血管病影像专业组、脑血管病心身专业组、脑血管病康复专业组、脑血管病神经电生理专业组以及脑血管病护理专业组等9个专业组。开展了脑血管病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微创以及开颅治疗脑出血、颅内外血管支架介入、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手术以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移植治疗脑血管病、重症脑血管病营养支持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康复等治疗。同时进行了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灌注微生物反应器扩增培养ADSCs在缺血性脑梗死动物模型中的功能性神经网络构建、HDAC9基因多态性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自噬途径的机制研究、遗传背景分析的脑卒中个体化预警及治疗以及卒中单元三级模式的前瞻性研究、早期脑卒中图像检测与监测系统、脑卒中后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规范化管理策略等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2项,市科委课题2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3部。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5、神经系统遗传疾病与神经影像研究:2008年以来董春波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疾病的系列研究”,近5年该研究团队走访大连市区及北三市14个区县22个家系,共计58名成员,均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基因异常并确诊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家系10个,患者30名,症状前患者8名,其中SCA3型家系7个,SCA1、SCA7、SCA8各1个家系,目前正在进行大连地区SCA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未知基因型的确定。王哲教授对遗传性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进行基因与神经影响研究,旨在早期筛查出症状前患者,并进行有效预防,防治功能残疾。蔡正旭教授对家系相关癫痫进行全基因检测,发现新的可能致病基因位点。老年痴呆及帕金森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目前正在进行神经递质及受体功能研究。上述研究领域已获得辽宁省科技项目3项,大连市科技项目3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6、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再生修复:本方向特色在于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治疗策略的疾病特点,创新性地与再生修复、基因检测高新技术结合,通过建立多学科联合诊治平台(MDT),在辽宁省内率先构建集临床大数据库建立、遗传基因筛选、多学科综合治疗临床方案并行、高新治疗技术先行的完整性、系统性诊治及研究体系。学术带头人,刘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评审专家。辽宁省免疫学会第一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再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带领其团队(团队中有青年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其中多数人员有海外学习经历。2010-2014年度3人次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自2009年至今先后针对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等建立起大连地区患者登记及疾病状态评估体系,组建了 由神经内科、呼吸科、神经康复、神经损伤修复等学科专家组建的帕金森病、ALS多学科联合诊治平台,通过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专诊,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参与疾病登记、功能评估、护理级康复指导等。创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平台运行模式: (1)建立“专项病例建档”制度,对前来就诊和咨询的病患进行系统性的登记,定期随诊。(2)专诊还围绕:诊断、治疗、居家护理、呼吸支持、营养支持、援助项目、科技研究、宣传教育等8项工作,建立起具有疾病特异性完整的、成系统性的救治平台。

  同时还积极依托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通过于英国、美国等多个国际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从干细胞移植方面、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高新技术领域探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的方法,针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特异性疾病的要求,研发出具有疾病特异性的、安全可靠的外周血干细胞处理程序,包括细胞特异性干细胞分离纯化及扩增技术、器官特异性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同时正在研发器官、修复病灶、细胞特异性干细胞定植支架及定向生长分化关键技术,实现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成功转化,目前已经开展的临床试验,显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确立了我校在这一领域的国内领先性。下一步将建立针对上述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易患基因筛查的平台。

  相关研究内容中标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人社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1项、辽宁省自然基金1项、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1项、大连市科技局民生科技项目3项,英国EPSRC合作项2项。科研经费合计770万。3年内发表SCI收录16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术带头人获第九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7、教学方法研究:

  在依托临床发展科研的同时,临床教学工作始终与科研工作同步发展,继2007年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后,科室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并以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科室整体教学水平。2009年以梁战华教授为带领的教学团队在神经病学理论授课获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了一批教学能手,2011年我科青年教师王俊平获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2012年我科孙晓培教授获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二等奖,并于2013年入选第一临床学院教学名师培养计划,获得资助经费10万元。我科韩杰教授于2013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教学立项1项,孙晓培教授于2014年“多模式教学在神经病学理论授课中应用”获得大学教学立项1项。2014年我科孙晓培教授作为主力教师指导参加全国本科生临床技能大赛并获得特等奖。梁战华教授获得2013年度授课大奖赛二等奖。关于本科教学科室人员发表教学论文5篇。

  研究生教学是我科临床工作中的教学重点,由2008年我科只有6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博导,至今已有19位硕士研究生导师,5位博导。并于2011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1人,2人在读。2010年毕业的常翼博士获得大学的优博。2012年梁战华教授的“技能型研究生临床思维模式开拓训练”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项目。目前通过与国外交流,计划安排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短期国外学习训练。

  经过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培育,我院神经病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得到了从大学到医院到社会上下广泛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我科在医院和学校的支持下,继续完善各专科诊疗中心,结合多个检查科室,形成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独立的神经内科机构。未来,学科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形成以学科建设带动临床工作、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格局。培养出一批整体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依托现有人才梯队的强大的出国留学或研修背景,缩短与国内外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差距,加速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进程。